合作单位:同济医院妇产科

杨斌教授谈宫颈癌的细胞学检测

作者:张森佳 单位: 来源:中国妇产科在线 编者:
2011-4-20 阅读

    点击观看此视频

    第八届全国子宫颈癌前期病变、子宫颈癌热点问题研讨会于2011年3月29日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隆重举行。本站记者张森佳就我国宫颈癌细胞学筛查的水平、目前我国细胞学筛查方面的建议、最佳的筛查方法的应用这三个问题简要地采访了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杨斌教授,杨教授呼吁:建立完善的、系统的、正规的细胞学培训基地势在必行。

  杨斌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分子细胞病理学主任,现任中美宫颈癌筛查项目细胞病理学项目的总负责人。

   记者:杨教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子宫颈癌筛查的细胞学检测方面的研究,您能不能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目前宫颈癌的细胞学筛查,不论是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在技术方面,我国{NextPage}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

  杨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来谈一下我的感受。目前我国的细胞学发展得很快,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国对宫颈癌的细胞学筛查十分重视,作为国家非常重视的项目,两年前我国做了很大的投入对一千万农村妇女进行两癌的筛查。作为一个致力于在宫颈癌防治方面工作的细胞病理学家,我感到非常欣慰。但是目前在宫颈癌细胞学方面我觉得还是混乱的,因为两癌筛查,特别是在宫颈癌这方面没有明确的、全国性的、程序化的规范,尽管细胞学已经提入日程,但是在细胞学方面如何来做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希望通过两癌的筛查我们能摸索出一定经验,找出一些思路。在过去六年中,我回国二十多次,进行了100多次在妇产科、病理科的讲课,我认为细胞学的教育应该是重点,今后我们国家应该在细胞学诊断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有一些投入,建立一些相对大型、正规的细胞学的培训基地,不仅仅是靠会议的学习,也应系统化地对细胞学检测方面的医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的规范的培训,逐渐提高我国细胞病理学的诊断水平。

  记者:那您能否针对目前子宫颈癌的细胞学检测,提一些建议与广大的妇产科医生们分享一下吗?

  杨教授:我觉得从宏观的角度,若想将细胞学做好,就要吸取墨西哥多年来进行宫颈癌细胞学方面研究但仍没有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这个教训,并且学习美国在细胞学的质控、准入、考核这方面做得非常精、高、细的经验,应该在准入、培训、认证和考核方面应该逐渐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系统。

  记者:目前认为,最佳的筛查方式是HPV检测+细胞学筛查,您对这种筛查方式有何看法呢?

  杨教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和偏远地区的资源不同,人才、医疗水平均有不同。如果在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我认为细胞学筛查和HPV检测都应该做,他们是相辅相成的。HPV检测可以检测有没有HPV感染,但是并不能证明是否有疾病,而妇产科医生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是治病而不是治HPV感染。细胞学则是检测在HPV感染后是否患病,若患病是在哪种状态,是低度还是高度。在资源不足的地区,HPV检测还是相对比较昂贵的,需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个人的经济条件以及医疗资源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如何取舍。以上是从医院层面考虑,若从社区的人群考虑则是另外一种模式。譬如在中国,HPV的感染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在10%左右,这种情况若采用HPV作初筛,筛查出HPV感染人群,再针对这部分人群做高精深的细胞学检测,这种模式是可以探讨的。

  记者:非常感谢杨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中国妇产科在线作为一个专业的致力于妇产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杨教授,关注妇产科的最新进展,谢谢杨教授:

  杨教授:很荣幸能接受中国妇产科在线的采访,谢谢。

  中国妇产科在线记者现场报道。

  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中国妇产科在线编辑部

                                                          2011年3月29日

分享: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布的会议通知,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妇产科医生及妇产科从业者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妇产科医生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业务合作联系方式诚聘英才网站地图帮助中心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京)-经营性-2010-0046

中国妇产科在线 Copyright © 2010 www.cog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0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31号

中国妇产科在线所刊载之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目的。您从妇产科在线上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及您的健康问题。

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