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单位:同济医院妇产科

子宫内膜癌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作者:廖秦平 单位: 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编者:
2007-9-1 阅读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ocarcinoma of uterus)

一. 发病相关因素:
与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有关
1. 长期无排卵功血
2. 不孕、不育
3. 晚绝经
4.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5. 某些有分泌的卵巢肿瘤
6. 肥胖
7. 外源性雌激素刺激



8.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单纯性增生: 1%癌变;
不典型单纯性增生:8%癌变;
复杂性增生: 3%癌变;
不典型复杂性增生:29%癌变。

9. 肿瘤家族史。
10.其他
一些人,发病机制不明
老年人,绝经后,瘦型,肿瘤分化差
内膜萎缩,多见于非内膜样癌,与基因
突变有关

分为: 激素依赖型
非激素依赖型 两大类

激素依赖型
相对年轻
发生率高
组织类型多为内膜样癌
ER、PR 受体多为阳性
可加用孕激素治疗
预后相对好

非激素依赖型
发病年龄较晚
发生率低
组织类型常为非内膜样癌
受体常为阴性
孕激素治疗疗效不佳
预后常不好

二.病理:
1. 大体
2. 组织学类型:
1)宫内膜样癌,80%:乳头型,分泌型,
纤毛细胞型
2)内膜腺癌伴鳞状细胞成分,15-25%;
腺棘癌,腺鳞癌
3)黏液性癌,5%

4)透明细胞癌, 3 – 5 %
5)浆液性乳头状癌, 3 – 4 %
6)鳞癌,少见
7)混合型癌
8)未分化型癌
9)转移癌

三.临床病理分期 (FIGO,1988)
Ⅰ期:A. 癌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B. 癌瘤侵润深度≤1/2肌层。
C. 癌瘤侵润深度〉1/2肌层。
Ⅱ期:A. 颈管内膜腺体受累。
B. 颈管间质受累。
ⅢA: 癌瘤累及浆膜和(或)附件,
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

Ⅲb:阴道转移
Ⅲc: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淋巴结
转移
ⅣA:癌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
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和/或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四. 转移途径

1. 直接蔓延
2. 淋巴转移
3. 血行转移

五. 诊 断
1.发病年龄:绝经后占 70%-75%
〈40岁占5-10%
2. 症状: 1) 出血,排液
2) 下腹包块,疼痛
3.体征: 子宫增大、变软

4. 辅助诊断:
1)细胞学
2)宫腔镜下形态
3)分段诊刮、病理诊断
4) B超,CT,MRI
5) CA125

六. 治疗
1.手术
ⅠA、ⅠB 、(G1 、G2)
筋膜外(次广泛)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
或+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ⅠA、ⅠB 、(G3); ⅠC ,Ⅱ期
次广泛或广泛性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保留卵巢和/或子宫的条件:
1. ≤40岁。
2.ⅠA,(G1 )。
3. 腹腔洗液(-)。
4. 未发现可疑淋巴结。
5. ER,PR均为(+)。
6. 迫切要求,随访条件好,保留
子宫者需术后大剂量孕激素治疗


Ⅲ、Ⅳ期

肿瘤细胞减灭术
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肿块切除,
大网膜切除,必要时切阑尾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积极参加新药临床试验

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指征:
1)组织类型差:浆乳、透明
2)临床分期晚:ⅠC 期以上
3)分化差:G2 ,G3 伴深肌层侵润,(或
只有G3,或深肌层受累)
4)颈管受累,附件受累
5)触之有大的淋巴结
其中 :G3 淋巴转阳率为18%;深肌层侵润淋巴转阳率为25%

术中注意:
1. 腹腔洗液
2. 全腹及腹膜后淋巴结探查
3. 高位结扎卵巢动、静脉
4. 切下子宫后肉眼判断侵肌情况
5. 送标本同时查ER、PR


2. 放疗:淋巴结阳性
3. 化疗:低分化
4. 激素治疗:晚期姑息

七. HRT

八. 复发的子宫内膜癌:
50%复发在1年内;近80%复发在3年内;
局部复发一般在1.3年上。远距离复发一般在
20个月左右。
化疗为主,辅以大剂量孕激素(ER、PR,阳性者,效果好)。
放疗只限于局部复发者。
手术只限于中心区域复发,且其他治
疗无效者,术后并发症多,生存率不高。
分享: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布的会议通知,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妇产科医生及妇产科从业者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妇产科医生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业务合作联系方式诚聘英才网站地图帮助中心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京)-经营性-2010-0046

中国妇产科在线 Copyright © 2010 www.cog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0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631号

中国妇产科在线所刊载之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目的。您从妇产科在线上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及您的健康问题。

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